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首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道与术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3月26日下午,一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道与术”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在中南大学金贵楼208成功举办。研讨会由中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低碳智能冶金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共同主办,智慧树同步课堂网提供在线直播保障服务。冶金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忠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陈爱良、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亲猛出席活动,教发中心邓鹏兵老师、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系主任、教学所长、教师代表、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教师代表60余人共同参与研讨,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贾延琳副教授作主题分享,会议由王亲猛副院长主持。
活动伊始,王亲猛副院长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学校教发中心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他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衡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实力提升和教学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老师们能借助此次交流契机,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推动学院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迈向新高度。
贾延琳教授在主题分享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专业质量外部保障机制,其核心目标是判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既定标准,并推动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体系。认证的“动态”在于通过评价与反馈实现持续改进,而“静态”则体现为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两者的结合,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聚焦到“主线”与“底线”两大要点上,贾教授强调,“主线”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贯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而“底线”要求则是以产出评价为基础,建立面向成果的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
针对专业教育体系设计,贾教授提出“以终为始”的构建逻辑,从学生能力达成出发,通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逐级分解,形成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支撑的育人网络。
在教学大纲编制环节,贾教授以冶金类课程为例,详解四大核心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上,遵循SMART原则,设定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成果;二是支撑关系上,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覆盖强度与内涵关联;三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四是考核评价上,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细化评分标准与达成度阈值。
贾教授的精彩分享后,与会教师围绕“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大纲撰写”“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实践课程评价标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罗一鸣老师从人才培养的本质出发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质量提升。”她特别建议各课程团队在现有课程大纲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定课程执行大纲,以确保师生对学习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达成充分共识,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贯通。在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方面,彭志宏教授结合新工科发展需求,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同时他强调,要在保持传统冶金工艺核心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智能冶金、绿色制造等前沿领域内容,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关键环节——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多位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这些讨论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最后,陈爱良副院长总结指出,本次交流趁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之机,为学院推进工程教育、课程、课堂等提供了系统思路,后续将结合冶金学科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次交流研讨是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首次活动,学院始终秉承“以认证促建设、以规范提质量”的理念,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锚定“主线”、守牢“底线”,持续优化“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冶金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审:刘玲,二审:戴艳阳,三审:王亲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