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知行拾光】万其:把中南技术“种”进印尼红土地

发布时间:2025-04-14    作者:    来源:中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浏览次数:


在冶金馆319实验室里,恒温磁力搅拌器发出轻微嗡鸣。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万其(Rizky Wanaldi)注视着烧杯中逐渐沉淀的暗红色物质,这是他从家乡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中提取的样品。此刻,烧杯里翻涌的不仅是镍钴金属的化学变化,也承载着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跃迁的希望。

2025年4月13日,正值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也是留学生万其在中国度过的第七年。他在华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教育与文化交流的璀璨光谱。

两度重返,与中国的缘分越织越紧

2007年,10岁的万其因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中国。在北京生活的三年间,他亲睹了“奥运之城”基础设施的跃变。飞溅的焊花里,中国人正用钢铁编织着城市的骨骼,这是少年万其记忆中的中国。

彼时的印尼,凭借着资源禀赋加速工业化进程。尽管坐拥全球储量和产量最大的镍矿,因缺少冶金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印尼只能长期以原材料形式出口资源。本科主修采矿工程的万其深知其中的无奈。“锡、镍、铜、铝……正因为我深知印尼有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正因为知道用好它们对国家意味着什么,我才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多学技术。”

2019年,印尼政府、格林美集团、中南大学携手开办冶金工程硕士班,旨在为印尼矿冶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新能源材料的发展培养高级冶金工程师。“因为中国,尤其是中南大学,拥有世界顶级的冶金技术,我提交了申请。”万其成为首届招收的21名印尼籍学员之一,重返中国,前往中南大学深造。

按照培养方案,学员在中南大学培养2年,在格林美培养1年。“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导师是世界级的,课程兼顾理论和应用,让我学到了很多前沿、实用的知识。”万其细数着来校后的收获,“学校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导师周向阳教授和唐晶晶教授让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能获得充分指导。”

最令万其欣喜的是学校的授课内容、科研课题与产业的联系之紧密。硕士期间,他在导师指导下,专注于红土镍矿湿法冶金的关键步骤——混合氢氧化沉淀的生成优化,通过控制pH值、筛选试剂等关键步骤,解决了镍提取中的杂质去除难题。“实验室的小试成果能直接转化为工业实践,这最让我振奋。”

印尼国家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左五)、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左六)与首届冶金工程硕士班毕业生合影(左七为万其)

2022年硕士毕业的万其回到印尼,进入格林美控股的青美邦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他将中南所学转化为生产线上精准操作的同时,也意识到学用中国现成技术仍不够,还需要掌握更高层次的研发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印尼进行本土技术开发。2024年,中南大学与印尼政府、格林美联合将工程硕士培养升级为工程博士培养。作为首届录取的3名博士研究生之一,万其再度返回中国,回到中南大学。

破解红土镍矿的“绿色密码”

轰鸣的机器、林立的厂房、一望无垠的红土……这是万其在印尼时每天看到的景象。他所任职的青美邦公司,位于印尼最大的镍矿——莫罗瓦利工业园区。而在几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红土沼泽。

红土地藏着丰富的镍。镍,作为三元电池的关键元素,已被视为影响新能源产业未来格局的关键资源。“三元电池需要的其实是高品位镍。过去印尼镍矿主要通过火法冶金处理高品位矿石。而占储量70%的低品位镍矿,通常被当作尾矿或废料处理,未得到充分利用。但中国先进的高压酸浸湿法冶金技术能‘变废为宝’。”回到印尼后,万其就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高压酸浸绿色冶炼工厂(HPAL)建设。

建设过程中,万其见证了中南大学与格林美合作研究的红土镍矿加压冶炼技术、先进的硫酸镍晶体的精炼制备技术运用到镍矿开采中。“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压反应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环保。”据他介绍,目前生产电池级硫酸镍采用的湿法冶金技术,不仅能高效提取低品位矿石中的镍,还能将其中高镍三元材料所需要的钴锰一并提取,每吨镍金属二氧化碳排放比传统火法技术减少60%以上。

在中南时万其的课题就紧扣企业需求:如何降低硫酸消耗?怎样实现废水循环?回到印尼,他的实验室数据直接反馈到工厂的工艺改进中。“中南大学的精密仪器和格林美的万吨级产线,构成了技术转化的闭环。”

从看着资源浪费到见证镍产业加速升级,万其深知,蝶变背后是技术创新。尤其是格林美“科技+智慧+绿色”的发展理念,让他进一步认识到绿色技术的重要性。“我们印尼青年不能只是矿产的搬运工,也应该成为绿色技术的创造者。”回到中南攻读博士学位的万其,将研究重心放在红土镍矿湿法冶金的低碳工艺优化,希望探寻更多镍资源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我的梦想是让印尼成为冶金与新能源技术发达的国家,我希望通过技术为印尼人民带来繁荣。”

做印尼瞭望中国的一扇“窗”

在中国负笈求学的日子,对万其而言不仅是技术修炼,更是一场跨文化修行。

长沙的寒冬、湘菜的辛辣、口音各异的中国话,万其适应起来有些吃力。但老师同学的热情关怀、学校丰富的交流活动帮助他很快融入。如今的万其俨然一个“中国通”,他的经验分享已经成为印尼留学生的入学宝典。“现在我能吃辣了,还会带学弟学妹去打卡中国美食。”万其分享,“我把在中国求学的见闻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让印尼的家人、朋友通过我这扇‘窗’看到更加真切的中国。”

在万其看来,自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应该当好建设者、宣介者。在莫罗瓦利,每逢中印尼技术团队讨论工艺参数,万其总是主动来当“沟通桥”。他所做的不止是语言翻译,还要将更注重分析与细节的“中式思维”和注重一线生产数据的“印尼经验”有机结合,让双方团队在工作中互通、互信、互助。在行业研讨会上,他也会积极推介中国技术的绿色实践。“很多印尼朋友原本以为中国只会‘低价竞争’,看到我们的低碳高压酸浸技术后,他们开始理解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2025年1月,万其在雅加达以“工业脱碳”为主题的讨论会上发表题为“推动绿色脱碳的努力”的主题演讲

作为一名中南人,万其也不留余力地向世界推介母校。他多次在印尼高校推介中南大学与印尼政府的联合培养项目;对于即将赴华的学生,他会组织行前指导会,帮助他们更快适应中国。“作为一名在中国企业工作、在中国大学读书的印尼人,我希望两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交流合作越来越多,能有更多的印尼人和我一样,通过中印尼科技文化交流学习改变人生。”

从莫罗瓦利到长沙,从格林美工程师到中南大学博士,万其的成长故事,是“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文化互鉴、发展共荣的生动注脚。“资源会枯竭,但人与人的连接、知识与技术的流动,能让合作之树常青。”万其说。

(一审:何嘉敏;二审:李三鹏;三审:王亲猛)